第六十五章 结婚大喜(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除了婚宴的大厨、婚礼的主持是外面请来的之外,其它所有的勤杂人员:烧火的、洗菜的、端盘子的、刷碗的、抹桌子的、全场卫生的、递烟接客放鞭炮的,等等,不一而足。/p>
  这些角色全部由邻居和直系的亲戚们兼任,那欢天喜地场面啊!让人永远也忘不了。/p>
  皖西乡村婚宴的流水席,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做“十大海”!就是十大海碗各色菜肴的意思。/p>
  还来已经已经成为学者的罗永福经常会感到好奇,出于江淮之间的皖西方言,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外来音呢?/p>
  比如说这个代表大的“海”字,就是标准的北方方言里的字眼,“海了去了”,“海子”。/p>
  皖西方言土话,其他的多就是多,大就是大,唯独这个十大碗,几百年到现在,就一直叫“十大海”。/p>
  就像乔家大院里的八碟八碗一样,一定有很深民俗文化在里边。/p>
  或许是民族融合、南北迁徙的原因。/p>
  听老辈人说,皖西这个地方清朝咸丰年间,是太平军和湘军淮军来回争夺的主要战场,当地的人都死的差不多了。/p>
  战争过后,此地的外来移民主要来自于两个地方。江西的瓦窑坝和苏北山东一代。/p>
  而婺源就是当年江西移民进入安徽地界的必经之地。/p>
  难怪婺源景区在央视打广告的时候,那一声“老家”的呼唤,能引起那么多的共鸣呢。/p>
  祖先来自哪里,我们已无从知晓。而自己将要走向何方,其实也是无法预知的。/p>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皖西婚宴喜宴上“十大海”的传统,很可能就是明清时期,移民此地的一位山东大厨带过来的。/p>
  “十大海”的十道菜品也很有特色。/p>
  第一道叫红烧粉丝,油辣爽口百吃不厌。/p>
  几百年前的老祖宗,为什么所有喜宴的第一道菜会选择粉丝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p>
  难道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钱串子”的说法,是从那时候开始的?/p>
  第二海碗是爆米肉圆,这倒容易理解,团圆幸福之意。/p>
  从第三道菜开始,就没有什么寓意了,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p>
  扣肉、酥鱼、烧鸡、咸鹅等等,全是地域特色浓厚的大菜。/p>
  陈三郎、英花两人的婚宴流水席,整整开了1oo多桌。/p>
  中午的水席才忙结束,晚上的宴席就开始安排客人们上桌了。/p>
  四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都知道龙门冲老陈家的三儿子在大上海财了,他家的婚宴肯定丰盛。/p>
  又是春节前夕,外边打工的都已经回来了。/p>
  所以亲朋近邻、乡党同学,都愿意携家带口的过来随份薄礼,有吃有玩的过上一天。/p>
  不光如此,上海这边回来的工友,朱仔、和尚、小侯这一班兄弟,加起来就是十几桌。/p>
  还有那些依靠着三郎装运的生意奔小康的业务伙伴,更是不远千里的从上海包车赶过来,恭贺陈三郎和英花老板的新婚大喜。/p>
  好在陈三郎的父母早有准备,宰杀了三头肥猪,雇来了四位乡间的名厨,还临时安排了几个负责去市场采购的本家子弟。/p>
  所以一百多桌的宴席,起始至终菜品的量和质没有任何的变化,让客人们赞不绝口。/p>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