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自己看着办(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会憧憬天上掉馅饼,但绝不会为了这么一个虚无缥缈的微弱可能性,去进行太过巨大的投入。
  他们幻想中彩票,但绝不会卖房梭哈;
  他们幻想发大财,但绝不会破釜沉舟。
  他们永远会为自己、为儿女留好退路,然后告诉自己:实在不行,好歹还能如何如何。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这种谨慎,便造就了华夏底层民众与自身地位,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严重不符的抗风险能力。
  从负面的角度来讲,这也算是一种认知局限性。
  只不过,你绝对不能说他们没见识、没格局。
  因为他们之所以能代代传延,之所以能让炎黄血脉延续五千年,正是因为这种本能给自己留后路的谨慎。
  总是给自己留后路、总是不把路走死,才是华夏民族得以传延不绝的根本原因。
  而读书,便是刘荣为这个时代的华夏民族、为汉室的底层百姓,所找到的那一条风险较低、成本较低,且失败代价并不太过惨重的上升渠道。
  ——武人,不是底层民众培养的起的。
  培养一个武人,最终却填了前线的绞肉机,更是底层民众无法承受的惨重代价。
  但读书人,底层民众咬咬牙,还是有可能培养的起的;
  读书人没读出来,最终不得不回到田野之间,重新做回农民,也是底层民众相对更容易承受的结果。
  前者不亚于倾尽所有,培养一名随时可能死去的角斗士——纯粹就是在赌。
  后者则是让一个男丁脱产十数年,去试一试,实在不行还能让一切回到原点的尝试。
  而在这个时代——在这么一个读书人奇缺,科举根本没有土壤的时代,刘荣依然决意举行科举的目的,便在于此。
  提醒底层民众:读书也可以出人头地。
  把儿子培养为读书人,成本没那么大,风险没那么高,失败代价没那么惨重。
  如果目的达成,让天下百姓民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那刘荣的第一步就算是走成了。
  这第一步走成,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就都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全天下人,都意识到有一条名为‘培养读书人’的出路后,至少会有一小部分人进行尝试。
  当今汉室民五百余万户,哪怕是每一百个家庭中,出一个敢于尝试的家庭,也有足足五万户。
  正如后世那句细谈:哪怕是万里挑一的天才,新华夏也有足足十三万。
  ——哪怕是百户只出一人的幸运儿,如今汉室,也能有足足五万人。
  只要这五万人,在家庭、宗族的支持下开始读书,那刘荣就有信心在未来几十年,将他们之中一半以上的人,都纳入汉室的官吏体系。
  而后,见到好处的底层民众,就会自发地,更为积极地尝试。
  读书人越来越多,官员质量越来越高,国家越来越强大,朝堂中央越来越富庶,官员待遇越来越好……
  只要这个良性循环形成,那刘荣就不担心未来,华夏还会缺‘做官的读书人’了。
  但可惜的是,刘荣的一厢情愿,终究还是没能抵得过时代的滚滚车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