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这个问题很复杂(3 / 4)
届时,土地兼并会初露端倪,底层百姓生存压力加剧,文景之治的美好生活,会逐渐告别汉家的底层民众。
二十年后,最近这几年出生,并因文景之治的尾巴而茁壮成长的婴儿潮长成,汉家的人口会突破四千万大关。
届时,人口兼并、阶级矛盾,将成为汉家主要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那之后,人口增长会放缓,破产农民会变多。
除非有新的土地容纳人口、环节社会矛盾,否则,汉家人口突破五千万,将是至少五十年后的事。
当人口达到五千万,社会矛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底层民众和掌握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将处于绝对的对立面。
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也将愈发集中在地主豪强,以及贵族阶级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也会被逐渐压缩。
至少一百年后,人口一如原本的历史上那般,继续增长到五千大几百,将近六千万上下。
而后,便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刘汉王朝轰然倒塌了……
当然了,这是汉室原本的历史轨迹,并不是说刘荣这个时间线,汉家也一定会走这条‘老路’。
但对刘荣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反面参照,一个可供刘荣排除,或者说是提前规避的错误答案。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刘荣大概能得知,在自己不干预的情况下,汉家的人口趋势以及增长速度。
从汉室初的一千五百万,到如今的三千万,汉家费了大概六十年;
三千万到四千万,则是未来二十年内的事,也就是刘荣一朝的前半页。
五十年后,刘荣或许垂垂老矣,或许已经宫车晏驾,汉家人口便会突破五千万大关。
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汉家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也不完全取决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土地的增长速度,还与对外战争的胜负,以及频率息息相关。
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家满共就一千五百万人口,十室九空,地广人稀;
到处都是无主农田,太祖高皇帝甚至都直接‘发田’了——只要你指着一片无主农田,喊一句‘这片地归我了’,官府就敢给你出具田契。
为的,自然是让你早点投入农业生产,早日为国家贡献农税,以及出售多余的粮食供给军队。
故而在那个时代,摆在百姓面前的问题,不是没地种,而是没人种地。
壮劳力不是死在了秦末战火,就是被拉上了楚汉争霸的战场,农民空握着百亩良田,却根本无力耕种。
后来,太宗孝文皇帝即位,天下百姓民——至少是除北地边郡以外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都过上了几乎不需要打仗、基本不需要服徭役的安宁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土地够种,也有足够的劳动力去种地,人口也在这美好的社会氛围下稳步上升。
到如今的刘荣一朝,三千万的人口,依旧能保障人均二十亩左右的耕地面积,以及每个家庭至少一名壮劳力的劳动力配置。
对于这个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生存,依旧不是难题。
无论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农田,还是利用农田产出粮食的劳动力,都耐不住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底层民众。
更重要的是:自太祖高皇帝驾崩以来,过去这五十来年的时间,汉家至少有有四十多年没打仗!
除去吕太后驾崩那一年,几乎没让天下人受影响的诸吕之乱,以及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举入侵关中外,也就是先帝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算是影响天下人生活的战火了。
四十多年的时间,只有三年战火纷飞,已经很好,已经是非常安宁祥和的环境了。
至于刘荣掌权后——尤其是继位后,接连与匈奴人之间爆发的三场战争,虽然频率稍高了些,但对底层民众的影响也依旧不大。 ↑返回顶部↑
二十年后,最近这几年出生,并因文景之治的尾巴而茁壮成长的婴儿潮长成,汉家的人口会突破四千万大关。
届时,人口兼并、阶级矛盾,将成为汉家主要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那之后,人口增长会放缓,破产农民会变多。
除非有新的土地容纳人口、环节社会矛盾,否则,汉家人口突破五千万,将是至少五十年后的事。
当人口达到五千万,社会矛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底层民众和掌握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将处于绝对的对立面。
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也将愈发集中在地主豪强,以及贵族阶级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也会被逐渐压缩。
至少一百年后,人口一如原本的历史上那般,继续增长到五千大几百,将近六千万上下。
而后,便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刘汉王朝轰然倒塌了……
当然了,这是汉室原本的历史轨迹,并不是说刘荣这个时间线,汉家也一定会走这条‘老路’。
但对刘荣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反面参照,一个可供刘荣排除,或者说是提前规避的错误答案。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刘荣大概能得知,在自己不干预的情况下,汉家的人口趋势以及增长速度。
从汉室初的一千五百万,到如今的三千万,汉家费了大概六十年;
三千万到四千万,则是未来二十年内的事,也就是刘荣一朝的前半页。
五十年后,刘荣或许垂垂老矣,或许已经宫车晏驾,汉家人口便会突破五千万大关。
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汉家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也不完全取决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土地的增长速度,还与对外战争的胜负,以及频率息息相关。
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家满共就一千五百万人口,十室九空,地广人稀;
到处都是无主农田,太祖高皇帝甚至都直接‘发田’了——只要你指着一片无主农田,喊一句‘这片地归我了’,官府就敢给你出具田契。
为的,自然是让你早点投入农业生产,早日为国家贡献农税,以及出售多余的粮食供给军队。
故而在那个时代,摆在百姓面前的问题,不是没地种,而是没人种地。
壮劳力不是死在了秦末战火,就是被拉上了楚汉争霸的战场,农民空握着百亩良田,却根本无力耕种。
后来,太宗孝文皇帝即位,天下百姓民——至少是除北地边郡以外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都过上了几乎不需要打仗、基本不需要服徭役的安宁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土地够种,也有足够的劳动力去种地,人口也在这美好的社会氛围下稳步上升。
到如今的刘荣一朝,三千万的人口,依旧能保障人均二十亩左右的耕地面积,以及每个家庭至少一名壮劳力的劳动力配置。
对于这个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生存,依旧不是难题。
无论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农田,还是利用农田产出粮食的劳动力,都耐不住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底层民众。
更重要的是:自太祖高皇帝驾崩以来,过去这五十来年的时间,汉家至少有有四十多年没打仗!
除去吕太后驾崩那一年,几乎没让天下人受影响的诸吕之乱,以及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举入侵关中外,也就是先帝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算是影响天下人生活的战火了。
四十多年的时间,只有三年战火纷飞,已经很好,已经是非常安宁祥和的环境了。
至于刘荣掌权后——尤其是继位后,接连与匈奴人之间爆发的三场战争,虽然频率稍高了些,但对底层民众的影响也依旧不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