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第136章 主动退出的王家(2 / 4)
“巨君这情况于我们很不利啊!王立……已经惨遭毒手,这是唇亡齿寒!我们未来也不会好过的。”
王府,王逢十分焦急的说道,自从兄长病死,家族开始逐渐式微,就算有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大力支持也没什么用,毕竟当今陛下已经成年。
太后对朝政插手力度有限,而且刘欣自己母亲傅太后的傅家势力是现在朝中新宠,傅太后之兄官至后将军,权力非常大。
他是丁家外戚,骠骑将军丁明那边的人,丁傅两家为了共同对抗老牌外戚抱团取暖,短暂成为了政治盟友。
徐家屹立上百年,短时间内很难撼动,更何况徐博对丁明还有举荐之恩。
朝中的官职就这么多,蛋糕就这么大,徐家分一半,王家再分一半,哪还有他们的好处拿?所以必须先搞掉一家才行,等初步拥有了势力后再说其他的。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徐博已经死了,丁明和徐家严格来说就只有一份香火情在内,说重不重,说轻不轻。
如果后面利益相互冲突那也会成为敌人!无法避免,如今的大汉势力盘根错节,而皇帝也不可能再容忍一家独大,定然会权力扶持傅丁两家。
徐华能牢牢压制王莽,其实就是依赖刘欣的支持,如果换成厉帝刘骜他就做不到了,因为这个人是站在王家那边,朝中党羽无数,军权在握,加上皇帝的信任,太皇太后的支持,真的不知道要怎么输了,不光是王凤本人手段高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继位后,始终在打压前朝权臣,随着几代家主的更迭,势力被逐渐削弱,王莽这个根基薄弱的“新人”上位后,更是衰败到了极点。
而且当年王根刚刚继承大司马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拉拢朝中大臣,打压清剿那些不服从的人。
靠着血腥手段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可是王莽却没有做这些,而是一反常态,招贤纳士,任人唯贤,并不是驱逐忠良,重用奸妄的样子,完全尽到了大司马的责任!
居然离奇得到了百姓豪强儒生们的一致好评,直呼景侯再世,王家的名望以及认可度直线上升,而代价便是在朝中开始示弱。
这次皇帝联合董贤徐华杀死王氏核心人物王立,整个王家就是束手无策。
其实王莽是不想救自己这个伯父的,名声实在太臭,结党营私,贪污国库,收受贿赂几乎全都做过,放在民间那是属于谁路过都要吐一口唾沫那种,虽然是朝中重要人物,但也是把家族名声搞臭的罪魁祸首之一。
王凤作为之前权倾朝野的大权臣其实并没有多奢靡,相反,他在儒林的评价还不错,真正人厌狗嫌的是王家的五个核心人物,也就是五侯。
王根王商包括王立平时都是以奢靡嚣张著称的,朱门酒肉臭。但王根当上大司马后有了些许收敛,最起码享受不会放在明面上了,对外维持的形象还算不错。
越是位极人臣,就越能体会到名望带来的好处!毕竟人有了钱和权之后最想要要什么呢,名。
哪个臣子君王不渴望名留青史,被后世百姓学子所歌颂赞叹,其中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文帝康帝。
一个被盛赞为万帝之师,一个被尊为中兴之主。
以后,刘据都是和光武帝刘秀齐名的存在,十分完美,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无可挑剔,他对徐家的恩惠也一直是君臣之典范,所有臣子最渴望出现的君主之一。
“叔父稍安勿躁,这不算什么大的问题,一切还尽在掌握。”
王莽喝着茶,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紧迫感,好像之前家族遇到的窘境完全不值一提般。
其实也是这样,他本来就没指望刘欣在位时成为权臣,等到主少臣疑的那一刻,才是自己的发展土壤!
当今陛下肯定没几年活头了,这是大家都能看出来的,宣帝之后,皇帝普遍短命,仿佛是刘氏气数已尽般,能君也一直没有出现。
元帝厉帝包括现在的刘欣其实都不算什么明君。
刘欣的能力其实只能算第二,不如元帝,他的制衡技巧其实很蹩脚,掌权之路非常艰难,如果换成康帝宣帝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
当年刘彻在亲政之后也是立即解决了外戚势力,当今皇帝不会扶持白刀子,他选择的人是男宠。
这个还不如宦官好用呢,身份太敏感,不被世人所接受,天然就是孤臣,只能依赖皇帝,甚至连支持者都拉不到。 ↑返回顶部↑
王府,王逢十分焦急的说道,自从兄长病死,家族开始逐渐式微,就算有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大力支持也没什么用,毕竟当今陛下已经成年。
太后对朝政插手力度有限,而且刘欣自己母亲傅太后的傅家势力是现在朝中新宠,傅太后之兄官至后将军,权力非常大。
他是丁家外戚,骠骑将军丁明那边的人,丁傅两家为了共同对抗老牌外戚抱团取暖,短暂成为了政治盟友。
徐家屹立上百年,短时间内很难撼动,更何况徐博对丁明还有举荐之恩。
朝中的官职就这么多,蛋糕就这么大,徐家分一半,王家再分一半,哪还有他们的好处拿?所以必须先搞掉一家才行,等初步拥有了势力后再说其他的。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徐博已经死了,丁明和徐家严格来说就只有一份香火情在内,说重不重,说轻不轻。
如果后面利益相互冲突那也会成为敌人!无法避免,如今的大汉势力盘根错节,而皇帝也不可能再容忍一家独大,定然会权力扶持傅丁两家。
徐华能牢牢压制王莽,其实就是依赖刘欣的支持,如果换成厉帝刘骜他就做不到了,因为这个人是站在王家那边,朝中党羽无数,军权在握,加上皇帝的信任,太皇太后的支持,真的不知道要怎么输了,不光是王凤本人手段高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继位后,始终在打压前朝权臣,随着几代家主的更迭,势力被逐渐削弱,王莽这个根基薄弱的“新人”上位后,更是衰败到了极点。
而且当年王根刚刚继承大司马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拉拢朝中大臣,打压清剿那些不服从的人。
靠着血腥手段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可是王莽却没有做这些,而是一反常态,招贤纳士,任人唯贤,并不是驱逐忠良,重用奸妄的样子,完全尽到了大司马的责任!
居然离奇得到了百姓豪强儒生们的一致好评,直呼景侯再世,王家的名望以及认可度直线上升,而代价便是在朝中开始示弱。
这次皇帝联合董贤徐华杀死王氏核心人物王立,整个王家就是束手无策。
其实王莽是不想救自己这个伯父的,名声实在太臭,结党营私,贪污国库,收受贿赂几乎全都做过,放在民间那是属于谁路过都要吐一口唾沫那种,虽然是朝中重要人物,但也是把家族名声搞臭的罪魁祸首之一。
王凤作为之前权倾朝野的大权臣其实并没有多奢靡,相反,他在儒林的评价还不错,真正人厌狗嫌的是王家的五个核心人物,也就是五侯。
王根王商包括王立平时都是以奢靡嚣张著称的,朱门酒肉臭。但王根当上大司马后有了些许收敛,最起码享受不会放在明面上了,对外维持的形象还算不错。
越是位极人臣,就越能体会到名望带来的好处!毕竟人有了钱和权之后最想要要什么呢,名。
哪个臣子君王不渴望名留青史,被后世百姓学子所歌颂赞叹,其中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文帝康帝。
一个被盛赞为万帝之师,一个被尊为中兴之主。
以后,刘据都是和光武帝刘秀齐名的存在,十分完美,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无可挑剔,他对徐家的恩惠也一直是君臣之典范,所有臣子最渴望出现的君主之一。
“叔父稍安勿躁,这不算什么大的问题,一切还尽在掌握。”
王莽喝着茶,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紧迫感,好像之前家族遇到的窘境完全不值一提般。
其实也是这样,他本来就没指望刘欣在位时成为权臣,等到主少臣疑的那一刻,才是自己的发展土壤!
当今陛下肯定没几年活头了,这是大家都能看出来的,宣帝之后,皇帝普遍短命,仿佛是刘氏气数已尽般,能君也一直没有出现。
元帝厉帝包括现在的刘欣其实都不算什么明君。
刘欣的能力其实只能算第二,不如元帝,他的制衡技巧其实很蹩脚,掌权之路非常艰难,如果换成康帝宣帝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
当年刘彻在亲政之后也是立即解决了外戚势力,当今皇帝不会扶持白刀子,他选择的人是男宠。
这个还不如宦官好用呢,身份太敏感,不被世人所接受,天然就是孤臣,只能依赖皇帝,甚至连支持者都拉不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