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应该说,战时采购制度,在大明的接受程度还算不错,商人们普遍比较支持。
  这不仅是因为战时采购带来的稳定定单,可以让他们毫无顾忌的扩产。
  还因为战时采购,被他们视作“商役”的一部分,如同以前的佥商采买——
  此前朝廷佥商,便是在无人应募的情况下,强迫商人买纳。
  在民众普遍服役的情况下,工商业战时执行这个制度,商人们能够理解。
  尤其是现在朝廷为他们留出了利润,认为高于成本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是合理的。
  只要他们的生产成本和行业平均成本比起来不是太高,就不可能亏本。
  生产效率高的工厂,甚至能大赚一笔。
  所以这种“商役”,很受商人的欢迎。
  即使在平时执行,有些人也能接受。
  在刘理顺引入选择权、允许商人自行选择是否接受后,他们对此的抵触情绪会进一步降低。
  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朱由检还嘱咐王承恩,仿照皇室对供应商的评级,对供销集团的供应商同样评级,并且对军民两用产品评定军品等级。
  这些评级可以用于宣传,表明对质量的认可。激发商人们成为供应商的热情,控制商品评价体系。
  为此,朱由检让供销集团和翰林院、科学院合作,成立专门的商品评价中心,负责评估质量和成本,并提出优化建议。
  这些设置,让供销集团的职能进一步完善。
  君臣几人又商议起供销集团的资金来源,作为最初购买货物的资金。
  朱由检询问王承恩道:
  “内府监能拿出多少银子?先往里面投入百万。”
  “工部、后勤部、太仆寺能出钱最好,没钱的话,就让他们提供渠道各占一成。”
  打算让这几方组成供销集团。
  王承恩还未回话,刘理顺已经急着道:
  “陛下,苏松新区同样可以拿出百万银子,请陛下允许新区拥有供销集团股份。”
  这就让朱由检惊讶了,看着刘理顺道:
  “你们苏松新区这么有钱吗?”
  “产业园不是五年免税,难道卖地这么挣钱?”
  现在的苏松新区,基本是靠楚藩的财产建设,还有就是卖地。
  不过这部分收入还要用于缴纳赋税,苏松新区占据的土地赋税,都要上缴上去。
  朱由检不认为他们能够结余百万,否则刘理顺早就自己下订单,不至于在战时状态结束时求助他人。
  刘理顺现在确实没有这么多钱,但他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也是他之前提出组建专门公司的原因。
  他向皇帝说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