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唐修学室(3 / 3)
弟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天赋进行选择,而如果能完成中学课业,那这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识字、识数,以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可以分配去各官署机构进行实习,实习完成便可转正。
学儒可为文吏,学法可为法吏,学农出来可以派去各地做田官、学医能分去做医官、学工则可为诸郡县工师……
都是很实用的专业。
像陈平之前推荐黄老入列,就被皇帝给驳了回去。
因为这专业不是特别实用,皇帝觉得没必要花费资源在上面,其他名家、阴阳家等等也都不在中学之列。
大唐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吴广需要的是可以充任基层吏员的大量专业人才。
为了保证这些人的忠诚,在中学时段,由阿牛统管的文宣官署也将派人对他们进行政治和品德上的教育。
而中学毕业除了去官署实习外,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被推荐到帝都来进行太学的深造,由诸家博士授课,以追求更高的水平,以及更远大的前程。
小学、中学、太学。
这就是唐皇暂时敲定的学室阶段。
都不是什么太过超前的东西。
太学的名字早在西周就有了,所谓“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历史上到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皇帝采纳后正式设立太学,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人数甚至能达到三万人,可见太学在汉之兴盛。吴广在此时设立太学,也不过就提前了几十年。
小学和中学,则是唐皇将秦朝已有的学室拆成了两部分,并放开了平民入学的资格,以及在中学阶段增加除法家外的诸子专业,都是略微改造。
皇帝的学室计划在朝堂上并未有人反对,甚至入选专业的诸子博士都兴奋支持,认为这是光大他们门派学说的机会,一个个鼓足精神编撰教材,并派遣弟子前往各郡学室作为师者。
吴广主打的就是一个百家齐鸣,哪怕之前叔孙通敲碎了孔子旧宅的墙壁,取出里面的儒家典籍,希望能多分配一点儒家的门额,吴广也没有应许,只将其作为诸家之一。
“以小学进行文化启蒙,中学培养专业人才,太学培养高端人才,算是建立了一个初步的人才选拔培养制度,为我大唐官吏的来源打开了一条新道路,后续可以再慢慢完善,以修不足之处。”
吴广对于唐国特色的学室制度还是比较满意的。
通过这条道路,他给底层的平民打开了一条新的上升通道,还能进一步削弱军功爵带来的副作用。
同时军功爵的效用依然在,只是更倾向于武官侧,比如高爵者可以任各地的县尉、司马、都尉、郡尉等职务,与学室制度并不冲突。
当然,他也知道完全依靠学室制度是不行的,先秦以来盛行许久的“葆子”“举荐”在这个阶段难以废弃。
故而吴广还并行了另一种“察举制”,两千石以上的大员都可以举荐人才为官吏。
这也算是拉拢了一下唐国的上层公卿,保证了他们在举任官吏方面的利益,不至于对学室制度生出敌意。
学室、军功爵、察举等制度的同时启用,大大扩展了唐国官吏的来源,拓宽了下层的上升通道,将使唐国逐渐从类秦的军功体制里走出来。
吴广对于未来,也有更多的规划。
“先初步弄一个学室制度出来,后续再根据施行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扩大选拔的范围。”
“要不了多少年,这天下英才,便可尽入吾彀中也!” ↑返回顶部↑
学儒可为文吏,学法可为法吏,学农出来可以派去各地做田官、学医能分去做医官、学工则可为诸郡县工师……
都是很实用的专业。
像陈平之前推荐黄老入列,就被皇帝给驳了回去。
因为这专业不是特别实用,皇帝觉得没必要花费资源在上面,其他名家、阴阳家等等也都不在中学之列。
大唐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吴广需要的是可以充任基层吏员的大量专业人才。
为了保证这些人的忠诚,在中学时段,由阿牛统管的文宣官署也将派人对他们进行政治和品德上的教育。
而中学毕业除了去官署实习外,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被推荐到帝都来进行太学的深造,由诸家博士授课,以追求更高的水平,以及更远大的前程。
小学、中学、太学。
这就是唐皇暂时敲定的学室阶段。
都不是什么太过超前的东西。
太学的名字早在西周就有了,所谓“帝入太学,承师问道”。历史上到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皇帝采纳后正式设立太学,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人数甚至能达到三万人,可见太学在汉之兴盛。吴广在此时设立太学,也不过就提前了几十年。
小学和中学,则是唐皇将秦朝已有的学室拆成了两部分,并放开了平民入学的资格,以及在中学阶段增加除法家外的诸子专业,都是略微改造。
皇帝的学室计划在朝堂上并未有人反对,甚至入选专业的诸子博士都兴奋支持,认为这是光大他们门派学说的机会,一个个鼓足精神编撰教材,并派遣弟子前往各郡学室作为师者。
吴广主打的就是一个百家齐鸣,哪怕之前叔孙通敲碎了孔子旧宅的墙壁,取出里面的儒家典籍,希望能多分配一点儒家的门额,吴广也没有应许,只将其作为诸家之一。
“以小学进行文化启蒙,中学培养专业人才,太学培养高端人才,算是建立了一个初步的人才选拔培养制度,为我大唐官吏的来源打开了一条新道路,后续可以再慢慢完善,以修不足之处。”
吴广对于唐国特色的学室制度还是比较满意的。
通过这条道路,他给底层的平民打开了一条新的上升通道,还能进一步削弱军功爵带来的副作用。
同时军功爵的效用依然在,只是更倾向于武官侧,比如高爵者可以任各地的县尉、司马、都尉、郡尉等职务,与学室制度并不冲突。
当然,他也知道完全依靠学室制度是不行的,先秦以来盛行许久的“葆子”“举荐”在这个阶段难以废弃。
故而吴广还并行了另一种“察举制”,两千石以上的大员都可以举荐人才为官吏。
这也算是拉拢了一下唐国的上层公卿,保证了他们在举任官吏方面的利益,不至于对学室制度生出敌意。
学室、军功爵、察举等制度的同时启用,大大扩展了唐国官吏的来源,拓宽了下层的上升通道,将使唐国逐渐从类秦的军功体制里走出来。
吴广对于未来,也有更多的规划。
“先初步弄一个学室制度出来,后续再根据施行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扩大选拔的范围。”
“要不了多少年,这天下英才,便可尽入吾彀中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