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鲁路修留计定北欧(4 / 5)
但是,他也担心里加以北的拉脱维亚剩余地区,以及爱沙尼亚全境,不愿意归顺帝国,所以也有考虑建立一个‘奥斯兰邦联’。
未来的直接占领区和傀儡区具体怎么划分,还需要我们占领区事务部详尽考察当地民情,了解民意才好决定。如果有些地方民间反抗激烈,直接统治的成本过高,就不强行吞并了。”
(注:“奥斯兰”其实就是ost-land的译音,德语意译就是“东方土地”,但当时语境下指代的就是后世波罗的海三国地区)
这事儿还有些遥远,鲁路修也就随便一听,并不急于发表见解,大不了让巴登大公先去慢慢调研好了。
鲁路修最讨厌半场开香槟的事情,地球历史上,就算最后一战东线打赢了,签了《布列斯特条约》,拿到了割让奥斯兰地区的法理依据,但最后西线没绷住,还不是镜水月。
本位面最终如何,关键还是看最后谁能踩住皇帝和总参谋部、总军备部的刹车。
巴登大公本以为他会侃侃而谈一番,没想到他却显得兴致寥寥,也就没动力再多说了。
两人只是又寒暄了几句家常,跟着巴登大公一起来的他外甥、外甥女,也都对鲁路修很热情,恭喜他晋升准将。
就在大公恭喜完,打算道别另找人闲聊时,远处突然有几名将军走过来,正是希佩尔上将和伯迪克中将,一起加入了鲁路修和巴登大公的谈话。
“嘿,鲁路修,你怎么在这儿,是有文官政务要聊么?”希佩尔上将一边问鲁路修,一边朝巴登大公举了举酒杯。
“巴登部长和我聊占领区事务部的公务呢,关于将来处置和统治奥斯兰土地的问题。”鲁路修随口解释。
希佩尔:“是么?看来帝国的军队,很快就会打到爱沙尼亚了?这是好事儿啊,我就说么,我们海军浴血奋战,全歼了露沙人的波罗的海舰队,肯定能帮助陆军沿着波罗的海占领更多土地!
陆军里有些不知好歹的参谋,乱写推演文章,还说什么‘露沙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力舰本来就是存在舰队,杀与不杀影响不大,打了还反而导致海军至少大半年没有战力和布列颠尼亚人对抗’,我真是一听就来气!”
“哦?你也看了那片内部参考的兵棋推演文章?”鲁路修玩味地反问,“你居然还知道这是陆军的人写的,我都不知道。我只是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扫了一眼。”
鲁路修原本也奇怪,怎么还会有内部人吹毛求疵泼冷水的,不过听说是陆军的人写的而非海军,那倒是稍微合理了一点点了——并不是说德玛尼亚也有“海陆矛盾”,但派系斗争肯定是有的。
希佩尔:“当然看了!我一早看完就气得不行,我还托关系打听了,你知道是谁写的么?”
鲁路修:“谁?”
希佩尔:“波兰战区参谋霍夫曼!”
鲁路修还回忆了一下:“就是兴登伯格元帅和罗登道夫中将下面那个霍夫曼?”
在如今的波兰战场,兴登伯格元帅手下的总参谋长就是罗登道夫中将,而排名第二的副参谋长,就是这位马克.霍夫曼上校了。
此人跟鲁路修之前一样,只是上校军衔,也属于颇有实干之才,对露沙人研究挺透彻的,但战争爆发时他起点太低,所以哪怕帮忙做了很多成功的参谋案,至今也才上校,比罗登道夫更低好几级。
这种现象,也与后世那些“部委里真正实际干活的往往是一群基层的处长”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大领导反而可以好好休息,偶尔关键时刻拍板就行。
面对鲁路修的追问,希佩尔恨恨道:
“还能有哪个霍夫曼?他写的参谋推演,肯定就是罗登道夫的意思了。我看无非就是兴登伯格和罗登道夫见陛下迟迟不肯发动‘波兰突出部战役’,反而听信了鲁普雷希特元帅‘沿黑海和波罗的海两翼齐飞’的战略建议,
所以他们目前能动用的兵力不足、迟迟无法围歼波兰突出部,只能和敌人的重兵集团对峙,这才眼红了。霍夫曼写这种文章,其实就是想削弱波罗的海推进的战略意义,让陛下和总参谋部尽快改变主意、尽快把战略重心挪回波兰突出部。”
对于希佩尔打探到的这个消息,鲁路修也是可以理解的。
利益之争,这是没办法的。如今马肯森元帅负责东线作战的北部沿海这一路,鲁普雷希特元帅负责南部沿海那一路。兴登伯格元帅和利奥波德元帅负责中路。
这就跟地球上二十几年后的“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需要互相争夺资源一样,谁不希望自己这个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上能得到整个帝国更多的资源倾斜呢。
但鲁路修也不是刻意想要针对兴登伯格和罗登道夫,而是时代不同。
如果是搁二十几年后,有充分的机械化部队、摩托化运输、铁路网也更密集一点,那搞中央突破直捣腹心确实是可以考虑的。 ↑返回顶部↑
未来的直接占领区和傀儡区具体怎么划分,还需要我们占领区事务部详尽考察当地民情,了解民意才好决定。如果有些地方民间反抗激烈,直接统治的成本过高,就不强行吞并了。”
(注:“奥斯兰”其实就是ost-land的译音,德语意译就是“东方土地”,但当时语境下指代的就是后世波罗的海三国地区)
这事儿还有些遥远,鲁路修也就随便一听,并不急于发表见解,大不了让巴登大公先去慢慢调研好了。
鲁路修最讨厌半场开香槟的事情,地球历史上,就算最后一战东线打赢了,签了《布列斯特条约》,拿到了割让奥斯兰地区的法理依据,但最后西线没绷住,还不是镜水月。
本位面最终如何,关键还是看最后谁能踩住皇帝和总参谋部、总军备部的刹车。
巴登大公本以为他会侃侃而谈一番,没想到他却显得兴致寥寥,也就没动力再多说了。
两人只是又寒暄了几句家常,跟着巴登大公一起来的他外甥、外甥女,也都对鲁路修很热情,恭喜他晋升准将。
就在大公恭喜完,打算道别另找人闲聊时,远处突然有几名将军走过来,正是希佩尔上将和伯迪克中将,一起加入了鲁路修和巴登大公的谈话。
“嘿,鲁路修,你怎么在这儿,是有文官政务要聊么?”希佩尔上将一边问鲁路修,一边朝巴登大公举了举酒杯。
“巴登部长和我聊占领区事务部的公务呢,关于将来处置和统治奥斯兰土地的问题。”鲁路修随口解释。
希佩尔:“是么?看来帝国的军队,很快就会打到爱沙尼亚了?这是好事儿啊,我就说么,我们海军浴血奋战,全歼了露沙人的波罗的海舰队,肯定能帮助陆军沿着波罗的海占领更多土地!
陆军里有些不知好歹的参谋,乱写推演文章,还说什么‘露沙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力舰本来就是存在舰队,杀与不杀影响不大,打了还反而导致海军至少大半年没有战力和布列颠尼亚人对抗’,我真是一听就来气!”
“哦?你也看了那片内部参考的兵棋推演文章?”鲁路修玩味地反问,“你居然还知道这是陆军的人写的,我都不知道。我只是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扫了一眼。”
鲁路修原本也奇怪,怎么还会有内部人吹毛求疵泼冷水的,不过听说是陆军的人写的而非海军,那倒是稍微合理了一点点了——并不是说德玛尼亚也有“海陆矛盾”,但派系斗争肯定是有的。
希佩尔:“当然看了!我一早看完就气得不行,我还托关系打听了,你知道是谁写的么?”
鲁路修:“谁?”
希佩尔:“波兰战区参谋霍夫曼!”
鲁路修还回忆了一下:“就是兴登伯格元帅和罗登道夫中将下面那个霍夫曼?”
在如今的波兰战场,兴登伯格元帅手下的总参谋长就是罗登道夫中将,而排名第二的副参谋长,就是这位马克.霍夫曼上校了。
此人跟鲁路修之前一样,只是上校军衔,也属于颇有实干之才,对露沙人研究挺透彻的,但战争爆发时他起点太低,所以哪怕帮忙做了很多成功的参谋案,至今也才上校,比罗登道夫更低好几级。
这种现象,也与后世那些“部委里真正实际干活的往往是一群基层的处长”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大领导反而可以好好休息,偶尔关键时刻拍板就行。
面对鲁路修的追问,希佩尔恨恨道:
“还能有哪个霍夫曼?他写的参谋推演,肯定就是罗登道夫的意思了。我看无非就是兴登伯格和罗登道夫见陛下迟迟不肯发动‘波兰突出部战役’,反而听信了鲁普雷希特元帅‘沿黑海和波罗的海两翼齐飞’的战略建议,
所以他们目前能动用的兵力不足、迟迟无法围歼波兰突出部,只能和敌人的重兵集团对峙,这才眼红了。霍夫曼写这种文章,其实就是想削弱波罗的海推进的战略意义,让陛下和总参谋部尽快改变主意、尽快把战略重心挪回波兰突出部。”
对于希佩尔打探到的这个消息,鲁路修也是可以理解的。
利益之争,这是没办法的。如今马肯森元帅负责东线作战的北部沿海这一路,鲁普雷希特元帅负责南部沿海那一路。兴登伯格元帅和利奥波德元帅负责中路。
这就跟地球上二十几年后的“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需要互相争夺资源一样,谁不希望自己这个集团军群的主攻方向上能得到整个帝国更多的资源倾斜呢。
但鲁路修也不是刻意想要针对兴登伯格和罗登道夫,而是时代不同。
如果是搁二十几年后,有充分的机械化部队、摩托化运输、铁路网也更密集一点,那搞中央突破直捣腹心确实是可以考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