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实属一条技术路线走到黑(1 / 3)
第222章 实属一条技术路线走到黑
本位面的厄利孔机炮发展,终究还是沿着原本的技术路线一直走下去了。
而且被mp15冲锋枪的成功经验所影响,未来厄利孔的“重视射速、重视抛壳稳定性、轻视轻量化、轻视漏火漏气”特性肯定会愈发极端。
最终可以预见,这玩意儿的穿甲性能会比地球位面有所下降,防空泼水的密度会提升,但最大射高和有效射程会衰减,算是有利有弊。
一言以蔽之,就是反坦克更不好用了,就算用穿甲弹,估计也只能对付20毫米以下的钢板,但更高射速对防空火力密度的提升是明显的。
如果象征性地数据化一下,
就相当于地球上原本的厄利孔机炮属性为“对人a、对甲b、中防空b、近防空b”;
本位面的厄利孔属性变成了“对人a、对甲c、中防空c、近防空a”。
对甲弱了也就弱了,鲁路修觉得这是无所谓的。反正到本次世界大战停火前,机炮能够威胁敌军装甲目标就够了。未来的战争,反装甲肯定要靠专业反坦克炮。
近防空的效果提升,收获是实打实的,未来要一直靠这款炮提供近距离防空。
而中距防空的减弱,则需要将来大力发展类似于博福斯40毫米高炮来补强这一块生态位,确保未来防空彻底无死角。不过这事儿不用急,本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的敌机威胁都还不需要上博福斯,将来停火后的休战期再慢慢搞就是了。
地球位面的博福斯,也是因为德系战败被凡尔赛条约限制了,自己不能搞火炮,只能让克虏伯派人去中立国瑞典偷偷搞,帮瑞典人补短板。而鲁路修只要确保将来是停火而非战败,就可以光明正大自己搞了,没必要假手于人。
整个中小口径防空反甲火力的技术路线,至此才算是被鲁路修梳理清楚。
未来的帝国火炮军工体系,也应该更加泾渭分明:克虏伯搞大口径重炮,莱茵金属搞高出膛速度的反坦克炮,鲁路修的公司则专注于一切高平两用炮(偏防空炮为主,顺带反甲)
历史上莱茵金属的88炮也非常好用,这个领域鲁路修不想插手,将来就让莱茵金属专注于88等口径的反坦克炮好了,他们要顺带加个防空功能也可以,但防空的效果肯定不如鲁路修的炮好。鲁路修可以考虑在引信方面和对方合作,把未来自己更好用的引信卖给莱茵金属,赚走莱茵金属一部分的利润。
……
彻底搞定防空炮和反坦克炮的问题后,对于dwm公司的13.2毫米重机枪,鲁路修本来没什么可多说的。
这玩意在地球位面压根就不存在可以对标的东西,德玛尼亚没造过类似的东西,只有大洋彼岸的丑国后来有m2型12.7毫米重机枪。鲁路修在项目刚开始研发的阶段点拨过一些关键后,剩下的就只能看他们自己鼓捣了。
不过这次的战舰入役式,也让各个系统的制造商有了一个思想碰撞、头脑风暴的机会。
最终,在场的一名dwm公司年轻设计师海因里希.沃尔默,全程旁听了鲁路修和莱因哈特.贝克博士的交流,深受启发,又追问了贝克博士几个技术问题,最终下定决心,向鲁路修请示道:
“鲁路修将军,我认为我们dwm公司的13.2毫米重机枪方案,后续也可以采用20毫米机炮和冲锋枪式的思想,索性就放弃彻底闭锁了,让枪机自由活动。
如果嫌枪机实在太重、或是枪机灵活导致膛压下降明显,我们再另想办法搞成‘半自由枪机、延迟闭锁’,具体办法我们会自己想的。
但只要军方能接受一定的膛压下降代价,我们就可以加快研发速度,同样确保在一两年内拿出稳定的全自动版本,至于不太稳定的、卡壳质量不过关的版本,今年内就可以拿出来。
而且只要我能想到解决‘延迟闭锁’的问题,就可以克服纯自由枪机后膛明显漏烟漏火的问题,只剩下膛压降低这个硬指标是绝对克服不了的,但射速可以提高。”
鲁路修听得很认真,因为这个项目就是他主导建议dwm和毛瑟去搞的,他最终能决定巴里亚军方是否采购、包销这款枪弹,所以一切对设计指标的调整都要他点头。如果巴里亚方面用得好,帝国的其他邦的军队自然也会采购。
鲁路修权衡了一下,20毫米机炮未来还可以说是防空为主,而反坦克的性能至少在未来两三年内肯定够用了。
可13.2毫米的机枪,穿甲力本来就弱,再降低膛压和初速,如果连目前的劳斯莱斯装甲车和“小威利”坦克都穿不了呢?
“你如果要用类似的降膛压提射速加快研发的路线,初速大致会降低到多少、穿甲厚度又能保留多少?你得给个准信,我才好确认是否同意变更立项指标。”鲁路修很认真地确认道。
设计师海因里希.沃尔默很认真地分析:“目前我们用毛瑟13.2乘95毫米子弹,出膛初速大约是850米每秒。如果允许我用延迟闭锁枪机,膛压会降低25%以上,枪口动能至少也要降20%,初速大约减到720米。但是我保证可以做到比目前的mg08重机枪还要高的射速!mg08才每分钟450发,我可以做到子弹大那么多,却打到600发!
到时候也没必要考虑水冷枪管了,这样整个重型枪管都可以参与后座,至于散热的问题,就靠快速更换枪管的模式来解决。因为这种机枪是反坦克的,不会一直扣着持续扫,只要短促扫几秒就停火的话,不存在散热问题。 ↑返回顶部↑
本位面的厄利孔机炮发展,终究还是沿着原本的技术路线一直走下去了。
而且被mp15冲锋枪的成功经验所影响,未来厄利孔的“重视射速、重视抛壳稳定性、轻视轻量化、轻视漏火漏气”特性肯定会愈发极端。
最终可以预见,这玩意儿的穿甲性能会比地球位面有所下降,防空泼水的密度会提升,但最大射高和有效射程会衰减,算是有利有弊。
一言以蔽之,就是反坦克更不好用了,就算用穿甲弹,估计也只能对付20毫米以下的钢板,但更高射速对防空火力密度的提升是明显的。
如果象征性地数据化一下,
就相当于地球上原本的厄利孔机炮属性为“对人a、对甲b、中防空b、近防空b”;
本位面的厄利孔属性变成了“对人a、对甲c、中防空c、近防空a”。
对甲弱了也就弱了,鲁路修觉得这是无所谓的。反正到本次世界大战停火前,机炮能够威胁敌军装甲目标就够了。未来的战争,反装甲肯定要靠专业反坦克炮。
近防空的效果提升,收获是实打实的,未来要一直靠这款炮提供近距离防空。
而中距防空的减弱,则需要将来大力发展类似于博福斯40毫米高炮来补强这一块生态位,确保未来防空彻底无死角。不过这事儿不用急,本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的敌机威胁都还不需要上博福斯,将来停火后的休战期再慢慢搞就是了。
地球位面的博福斯,也是因为德系战败被凡尔赛条约限制了,自己不能搞火炮,只能让克虏伯派人去中立国瑞典偷偷搞,帮瑞典人补短板。而鲁路修只要确保将来是停火而非战败,就可以光明正大自己搞了,没必要假手于人。
整个中小口径防空反甲火力的技术路线,至此才算是被鲁路修梳理清楚。
未来的帝国火炮军工体系,也应该更加泾渭分明:克虏伯搞大口径重炮,莱茵金属搞高出膛速度的反坦克炮,鲁路修的公司则专注于一切高平两用炮(偏防空炮为主,顺带反甲)
历史上莱茵金属的88炮也非常好用,这个领域鲁路修不想插手,将来就让莱茵金属专注于88等口径的反坦克炮好了,他们要顺带加个防空功能也可以,但防空的效果肯定不如鲁路修的炮好。鲁路修可以考虑在引信方面和对方合作,把未来自己更好用的引信卖给莱茵金属,赚走莱茵金属一部分的利润。
……
彻底搞定防空炮和反坦克炮的问题后,对于dwm公司的13.2毫米重机枪,鲁路修本来没什么可多说的。
这玩意在地球位面压根就不存在可以对标的东西,德玛尼亚没造过类似的东西,只有大洋彼岸的丑国后来有m2型12.7毫米重机枪。鲁路修在项目刚开始研发的阶段点拨过一些关键后,剩下的就只能看他们自己鼓捣了。
不过这次的战舰入役式,也让各个系统的制造商有了一个思想碰撞、头脑风暴的机会。
最终,在场的一名dwm公司年轻设计师海因里希.沃尔默,全程旁听了鲁路修和莱因哈特.贝克博士的交流,深受启发,又追问了贝克博士几个技术问题,最终下定决心,向鲁路修请示道:
“鲁路修将军,我认为我们dwm公司的13.2毫米重机枪方案,后续也可以采用20毫米机炮和冲锋枪式的思想,索性就放弃彻底闭锁了,让枪机自由活动。
如果嫌枪机实在太重、或是枪机灵活导致膛压下降明显,我们再另想办法搞成‘半自由枪机、延迟闭锁’,具体办法我们会自己想的。
但只要军方能接受一定的膛压下降代价,我们就可以加快研发速度,同样确保在一两年内拿出稳定的全自动版本,至于不太稳定的、卡壳质量不过关的版本,今年内就可以拿出来。
而且只要我能想到解决‘延迟闭锁’的问题,就可以克服纯自由枪机后膛明显漏烟漏火的问题,只剩下膛压降低这个硬指标是绝对克服不了的,但射速可以提高。”
鲁路修听得很认真,因为这个项目就是他主导建议dwm和毛瑟去搞的,他最终能决定巴里亚军方是否采购、包销这款枪弹,所以一切对设计指标的调整都要他点头。如果巴里亚方面用得好,帝国的其他邦的军队自然也会采购。
鲁路修权衡了一下,20毫米机炮未来还可以说是防空为主,而反坦克的性能至少在未来两三年内肯定够用了。
可13.2毫米的机枪,穿甲力本来就弱,再降低膛压和初速,如果连目前的劳斯莱斯装甲车和“小威利”坦克都穿不了呢?
“你如果要用类似的降膛压提射速加快研发的路线,初速大致会降低到多少、穿甲厚度又能保留多少?你得给个准信,我才好确认是否同意变更立项指标。”鲁路修很认真地确认道。
设计师海因里希.沃尔默很认真地分析:“目前我们用毛瑟13.2乘95毫米子弹,出膛初速大约是850米每秒。如果允许我用延迟闭锁枪机,膛压会降低25%以上,枪口动能至少也要降20%,初速大约减到720米。但是我保证可以做到比目前的mg08重机枪还要高的射速!mg08才每分钟450发,我可以做到子弹大那么多,却打到600发!
到时候也没必要考虑水冷枪管了,这样整个重型枪管都可以参与后座,至于散热的问题,就靠快速更换枪管的模式来解决。因为这种机枪是反坦克的,不会一直扣着持续扫,只要短促扫几秒就停火的话,不存在散热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