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我是为了民族,不是为了皇帝(3 / 5)
这要是搁在东方,分分钟就有人往“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上联想了。
……
火车很快就到了埃森,下车后,鲁路修就直奔姐姐刚经营了半年的钢轨和火车皮生产厂。
说来也是可笑,原先德玛尼亚那么大一个工业国,因为铁路系统都是由国铁统筹经营的,所以造火车的企业也很集中,都是属于国铁的。
鲁路修让他姐姐临时再造个专门用劣质钢生产廉价车皮的工厂,国铁还嫌质量差倒招牌,不希望跟他们扯上关系。
鲁路修后来就让姐姐注册了个“南德机车制造公司”,虽然他们其实只造车皮,不造车头。
这个命名,倒是有点像东方的南车北车,只不过普罗森主导的机车公司也不叫北车。
嗯,似乎拿“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来类比更贴切一些。
这家初生的车皮厂才建了半年,当初鲁路修也投资了数千万马克本金下去,还跟克虏伯的人合作要了些技术人才、采购了大量设备。
若是和平年代,这种企业怎么可能成长得如此迅速。但战争催生的巨大运力缺口市场,却让这家什么都草台班子的公司,短短半年里就建立起了月产300节火车皮的庞大工厂,平均每天造10节车皮——
千万别嫌这个数字少,在1915年底或1916年,这个数字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只是初创工厂。
在地球位面,大洋彼岸的丑国在工业爆产能巅峰的1917年,实现了月产4000多节火车皮的恐怖工业实力,全年5.2万节车皮、2000多个火车头。
而德玛尼亚在战前的火车产能,大约只有全国全年500多个车头、1.6万节车皮左右,只有丑国的三成(主要是国土面积比丑国小太多,和平年代也用不到那么多火车)
战争爆发后,因为优质钢材被其他产业挤占,德玛尼亚的火车产量甚至下降了。
也就是鲁路修敢于放开思想,用那些非优质焦炭和非优质混合矿石炼出来的劣质钢、直接造车皮,才硬生生抠出额外每年近4千节车皮的额外产能。
如今这个规模,也只是把火车皮的产能拉平到和战前差不多的水准,1916年全年,至少让这个工厂再扩产3倍,才能勉强满足战争期间新增的运力要求。
而如果想把东方占领区也彻底开发起来、把东方的煤炭和矿石、粮食远隔数千里运回西边本土,所需的额外运力起码还要再翻倍。
毕竟从顿巴斯到鲁尔区的距离,加起来都两三千公里了,虽然比不上对岸丑国的领土辽阔,但丑国从东海岸到五大湖最西端也就一千五百公里,而广大的西部地区1915年时开发程度并不高。
要实现跟丑国一样的运力富余程度,德玛尼亚需要把火车皮年产量增加到4万个。而眼下不算鲁路修的工厂,只靠国铁自己才1.2万个,鲁路修的新厂能提供3千6。
还剩下的2万4缺口,可不得让目前的工厂再乘以6~7,未来做到每天下线70~80节火车皮的规模,每天需要消耗2000吨以上劣质钢材,一年就是80~100万吨。按和平年代700马克一吨的钢价算,光是钢铁成本就要每年6亿马克。
而且战争年代钢材价格上涨,如果用原来一样的优质钢,每年实际钢成本会突破10亿马克。
好在鲁路修能用不挑原材料的劣质钢,这些原材料无人哄抢,也没有因为战时而涨价,甚至有些劣质矿石反而因缺乏优质焦煤而滞销了。最终实际总钢成本能控制到5亿以内,直接打一半折扣。
这种情况下,敞开销售车皮,简直不要太香。
鲁路修大致视察了一下自家的车皮厂后,还关切地问了一些问题,担心姐姐不善经营,哪怕只是挂名和查账也会出纰漏。
倒是姐姐柯内莉亚成长得挺快,还让他别担心:
“放心吧,我虽然不擅开拓市场,但管管成本和财务还是能勉强胜任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只要专心生产就行,技术和工艺、设备有克虏伯和国铁提供,销路也不用自己找。
我们的车皮比战前款降价两成销售,薄利多销,下线多少卡尔中将就要多少,国铁现在的订单缺口就像是无底洞。他们看我们这半年试点得不错,自己都想下场再建个新厂,也学我们用劣质钢造车皮了。
反正寿命差几年无所谓,原本的车皮都能开15年以上,就算折到10年,绝对能用到战争结束了。”
鲁路修听说后,也给卡尔.柳德波特中将去了个电话,了解一下情况。
谁知卡尔中将听说鲁路修来了埃森,竟然表示他马上就到,他就在埃森的国铁公司采购部门,距离车皮厂也就两三公里。 ↑返回顶部↑
……
火车很快就到了埃森,下车后,鲁路修就直奔姐姐刚经营了半年的钢轨和火车皮生产厂。
说来也是可笑,原先德玛尼亚那么大一个工业国,因为铁路系统都是由国铁统筹经营的,所以造火车的企业也很集中,都是属于国铁的。
鲁路修让他姐姐临时再造个专门用劣质钢生产廉价车皮的工厂,国铁还嫌质量差倒招牌,不希望跟他们扯上关系。
鲁路修后来就让姐姐注册了个“南德机车制造公司”,虽然他们其实只造车皮,不造车头。
这个命名,倒是有点像东方的南车北车,只不过普罗森主导的机车公司也不叫北车。
嗯,似乎拿“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来类比更贴切一些。
这家初生的车皮厂才建了半年,当初鲁路修也投资了数千万马克本金下去,还跟克虏伯的人合作要了些技术人才、采购了大量设备。
若是和平年代,这种企业怎么可能成长得如此迅速。但战争催生的巨大运力缺口市场,却让这家什么都草台班子的公司,短短半年里就建立起了月产300节火车皮的庞大工厂,平均每天造10节车皮——
千万别嫌这个数字少,在1915年底或1916年,这个数字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只是初创工厂。
在地球位面,大洋彼岸的丑国在工业爆产能巅峰的1917年,实现了月产4000多节火车皮的恐怖工业实力,全年5.2万节车皮、2000多个火车头。
而德玛尼亚在战前的火车产能,大约只有全国全年500多个车头、1.6万节车皮左右,只有丑国的三成(主要是国土面积比丑国小太多,和平年代也用不到那么多火车)
战争爆发后,因为优质钢材被其他产业挤占,德玛尼亚的火车产量甚至下降了。
也就是鲁路修敢于放开思想,用那些非优质焦炭和非优质混合矿石炼出来的劣质钢、直接造车皮,才硬生生抠出额外每年近4千节车皮的额外产能。
如今这个规模,也只是把火车皮的产能拉平到和战前差不多的水准,1916年全年,至少让这个工厂再扩产3倍,才能勉强满足战争期间新增的运力要求。
而如果想把东方占领区也彻底开发起来、把东方的煤炭和矿石、粮食远隔数千里运回西边本土,所需的额外运力起码还要再翻倍。
毕竟从顿巴斯到鲁尔区的距离,加起来都两三千公里了,虽然比不上对岸丑国的领土辽阔,但丑国从东海岸到五大湖最西端也就一千五百公里,而广大的西部地区1915年时开发程度并不高。
要实现跟丑国一样的运力富余程度,德玛尼亚需要把火车皮年产量增加到4万个。而眼下不算鲁路修的工厂,只靠国铁自己才1.2万个,鲁路修的新厂能提供3千6。
还剩下的2万4缺口,可不得让目前的工厂再乘以6~7,未来做到每天下线70~80节火车皮的规模,每天需要消耗2000吨以上劣质钢材,一年就是80~100万吨。按和平年代700马克一吨的钢价算,光是钢铁成本就要每年6亿马克。
而且战争年代钢材价格上涨,如果用原来一样的优质钢,每年实际钢成本会突破10亿马克。
好在鲁路修能用不挑原材料的劣质钢,这些原材料无人哄抢,也没有因为战时而涨价,甚至有些劣质矿石反而因缺乏优质焦煤而滞销了。最终实际总钢成本能控制到5亿以内,直接打一半折扣。
这种情况下,敞开销售车皮,简直不要太香。
鲁路修大致视察了一下自家的车皮厂后,还关切地问了一些问题,担心姐姐不善经营,哪怕只是挂名和查账也会出纰漏。
倒是姐姐柯内莉亚成长得挺快,还让他别担心:
“放心吧,我虽然不擅开拓市场,但管管成本和财务还是能勉强胜任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只要专心生产就行,技术和工艺、设备有克虏伯和国铁提供,销路也不用自己找。
我们的车皮比战前款降价两成销售,薄利多销,下线多少卡尔中将就要多少,国铁现在的订单缺口就像是无底洞。他们看我们这半年试点得不错,自己都想下场再建个新厂,也学我们用劣质钢造车皮了。
反正寿命差几年无所谓,原本的车皮都能开15年以上,就算折到10年,绝对能用到战争结束了。”
鲁路修听说后,也给卡尔.柳德波特中将去了个电话,了解一下情况。
谁知卡尔中将听说鲁路修来了埃森,竟然表示他马上就到,他就在埃森的国铁公司采购部门,距离车皮厂也就两三公里。 ↑返回顶部↑